玉溪通海:留得住的乡愁与乡情

“真是太让人惊讶了,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祖辈生活中的必需品。”“你看你看,我能转动这个石磨了。”“这里居然还有小人书,我想看。”走进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万家社区卧龙寺花园的村耕文化室,这样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春节前夕,万家社区打造的村耕文化室开始对外开放,之后每天都有数十位群众走进文化室了解农耕文化。万家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国勇向记者介绍:“在村耕文化室里,收藏了从明清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260余件农耕工具和民俗生活用品。”

环视这间不大的村耕文化室,集中有序地陈列着马鞍子、木桶、模具、簸箕、碓窝、石磨、风车、土大碗、梳妆台、小铜壶、连环画、二八杠自行车等有年代气息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每一样都与前人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细看之下记者发现,每一样东西上都有着无法抹去的划痕、印迹。不过,正是有了这些痕迹,才让人感觉更加亲切。“这些东西有很多都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的,只是这几年渐渐地消失了,突然在这里看见,感觉特别亲切。”万家社区群众奎艳表示。

一件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老古董,不仅唤醒了老一辈儿时的记忆,也让年轻一代大开眼界,这正是万家社区打造村耕文化室的初衷之一。“这些老物件,就这么丢了我觉得太可惜了,所以才想着收集起来集中展示。”许国勇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本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传统农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工匠用品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亲身经历了时代变迁的一代人,有责任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传承文化做些有意义的事,让新一代的青年人知过去、不忘本、懂感恩。

其实,最开始是因为社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过程中,清理出了一堆有用的“废旧杂物”,包括碾子、石磨、水缸等,才让许国勇有了打造村耕文化室的念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万家社区村耕文化室的260余件藏品,并不都是收集整理出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社区干部动员群众捐赠的“宝贝”。说到此处,许国勇指着展台上一个精致的小梳妆台介绍,这是社区里一位老人捐赠的,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次无偿捐给社区,着实让人感动。除了梳妆台,社区群众还捐赠了八仙桌、手工椅、小铜壶等珍贵物件。捐赠者们希望这些物件可以传承、传播乡土文化,让年轻一代感受乡愁,并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

“我在朋友圈看到信息,就趁着这两天休息带着儿子过来看看,虽然他还小,但也可以让他了解一下这些农耕用具都有什么用途,感受一下老祖先的智慧,我觉得这很有教育意义。”游客朱女士表示。

目前,万家社区村耕文化室于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9点对外开放,社区群众、游客均可前往参观。许国勇表示,未来,社区还将把展品详细分类整理并进行完善,以此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

来源  玉溪日报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