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开进香格里拉——写在丽香铁路开通运营之际

.

这是一条美丽云岭天路,更是民族团结纽带,它为雪域高原各族儿女带来幸福和吉祥……

11月26日上午,CR200J1-D型“复兴号”高原动车组列车从香格里拉站缓缓发出,4个半小时后抵达昆明,标志着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以下简称丽香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平均海拔3380米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彻底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融入全国铁路网,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注入了崭新活力。

“复兴号”动车组行驶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陈畅 摄

一百多年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香格里拉”;今天,动车飞驰在迪庆的雪山、草甸、森林、湖泊之间,串起城市、乡村和田野,满载各民族群众的美好生活和希望出发,这幅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的美景就是大家向往的香格里拉。

听,汽笛的鸣响将我们带进美丽的香格里拉;看,多彩的山水引领我们进入梦幻的乡愁。让我们顺着延伸的钢轨,乘上“复兴号”动车向着世界的香格里拉、向着幸福,出发!

挑战极限的攻坚路,创造高原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丽江站至香格里拉站动车最快1小时18分。然而,2万余名建设者却在崇山峻岭间昼夜奋战了9年。

丽香铁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连通丽江市与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海拔2400米的丽江站引出,铁路一路向北,经过虎跳峡时海拔下降到2000米,之后快速上升,到香格里拉站时海拔已达3274米。

线路走向由于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接触带前沿,是我国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沿线山高谷深,最大坡度达到了28.5‰,相当于长度1000米的距离,起点和终点的高差达到了28.5米,跟10层楼的高度差不多,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建设难度国内罕见。

“复兴号”动车行驶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周涛  摄

“我在滇西从事铁路建设13年了,见证了大理至保山铁路、大理至临沧铁路、丽香铁路等一条条铁路建成通车,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每一次都要进行新的实践探索。”看到动车开进香格里拉,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张敏银难掩内心的激动。

线路自丽江站引出,向北经虎跳峡、小中甸镇至香格里拉,全长139公里,全线翻山越岭、桥隧相连,新建桥梁34座、隧道20座,桥隧比高达73.4%。“要想建成这条铁路,就必须打通深埋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腹地的2坐长大隧道。”张敏银说。

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高温富水……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给建设施工带来不小的挑战。其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莫过于哈巴雪山隧道和玉龙雪山隧道。

哈巴雪山隧道全长9.5公里,为Ⅰ级高风险隧道。不到10公里的隧道,动车通过只需3分钟,但从2014年动工起,建设者却奋斗了9个年头。

“像这样集齐了超大埋深、高地应力和软岩大变形的隧道,国内罕见。”承建哈巴雪山隧道的中铁十六局丽香铁路项目经理部现场负责人霍二伦说,为了动车能早日开进香格里拉,再苦再累也值得。

“复兴号”动车驶进“雪域高原。周涛 摄

2017年,霍二伦来到哈巴雪山,目标只有一个:加快隧道开挖进度,让香格里拉群众可以早日坐上动车出行。

哈巴雪山隧道最大埋深1155米,地应力太过强大,相当于深海237米所承受的水压。一般来说,隧道初期支护与二衬钢板允许接触压力为0.5兆帕,约等于水下50米的压强。但哈巴雪山隧道施工阶段实测接触应力达到2.37兆帕,接近设计允许最大接触应力的5倍。

在如此强的地应力下施工,隧道极易出现围岩溜坍、支护变形等险情。2021年4月的一天,施工班组在隧道内突遇险情。“当时正进行喷浆作业,掌子面周围的围岩突然下落细粉,我们紧急撤出现场。”霍二伦说,不到2分钟,围岩就出现溜坍,喷涌而出的围岩将几百公斤重的喷浆机都冲出十几米。

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玉龙雪山隧道全长14.7公里,是全线最长隧道,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共穿越6条断层。

受断层破碎带、高温富水、高地应力等高风险不良地质影响,自2014年开工建设以来,隧道先后发生突泥、涌水、溜坍238次,单个作业面最大涌水量3.7万方,围岩大变形段落长7719米,最大单侧变形2.3米,变形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侵入,在国内外也极为罕见,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辛。

“复兴号”动车与玉龙雪山交相辉映。李新 摄

突泥涌水惊心动魄。“2016年发生两次大规模突泥涌水,其中一次涌水量达每小时3000多立方,巨大的突泥涌水更是把车辆和设备冲出去300多米远,抢险6个月后才恢复正常掘进施工。

高温高湿险象环生。隧道内温度长期达36℃左右、湿度75%以上,加上隧道地处高原、独头掘进长达5635米,洞内空气稀薄,通风排烟困难。中铁隧道局购置制冰机,每天往洞内运送冰块降温,优化隧道通风条件,改善作业环境,施工人员才艰难向前推进。

全程参与建设的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应武说:“哈巴雪山隧道、玉龙雪山隧道施工完成,代表着我国高原复杂地质隧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为今后建设类似隧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丽香铁路在建设过程中经过了几个地貌单元,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广大铁路建设者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标准高热情更高”的精神,集成运用我国铁路建设实践经验,攻克了“断层破碎带、高温富水、高地应力大变形”等工程难题。

其中包括建成世界首座大跨度铁路专用悬索桥——金沙江特大桥,攻克了金沙江两岸的玉龙雪山隧道、哈巴雪山隧道高地应力大变形地质难关,形成一套世界领先的大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为我国高原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丽香铁路金沙江特大桥。万亚君 摄

勇攀高峰的创新路,填补国内隧道建设多项技术空白

丽香铁路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查明了沿线灾害类型和分布,针对大跨度桥梁、高地应力大变形等罕见不良地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工程措施,有效解决了高原铁路路基加固防护的技术难题。

作为世界首座大跨度钢桁梁铁路悬索桥,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交界处的金沙江特大桥,全长882.5米,主跨达660米,桥面与江面间的垂直距离约250米,相当于80余层楼房的高度,主桥采用悬吊上承式钢桁梁悬索桥,大桥两端均与隧道连接。

中跨钢桁梁架设实现“三个世界第一”:用缆索吊机吊装640吨大吨位钢桁梁在世界范围内尚属先例;吊装采用的智能化缆索吊机为我国自主研发设计,最大吊重达800吨,是目前世界上吊重最重的缆索吊机;缆塔塔顶至钢梁拼装场高差330米,是目前世界上起吊高度最大的缆索吊。

玉龙雪山隧道建设中,多次邀请国内隧道领域及相关专家到现场会诊,就变形原因、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研讨,通过优化断面、调整支护参数、采用双层拱架、优化工艺工法等措施,进行大量的方案研究与探索实验,最终形成一套大变形控制技术措施,大大提升了施工进度,获得16项国家实用性发明专利和一大批省级科研工法。

行驶在金沙江特大桥上的“复兴号”动车。周涛 摄

哈巴雪山隧道建设期间,邀请院士、专家深入隧道“把脉问诊”,最终采用超前中导洞贯通释放地应力、后二次扩挖至正洞,并对正洞支护进行加强的施工方案,推动隧道建设。“优先开挖中导洞,有效释放地应力,也就是在隧道正洞位置挖一个比正常断面小一点的洞,使地应力释放后再扩挖至正洞断面。”陈应武说。

线路地处高海拔地区,面对高海拔氧气稀薄,特长隧道多、线路坡度大、单线铁路作业空间狭小,人员和大型机械设备作业效率低,操作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难题,铁路部门统筹资源力量,协调设计、施工、监理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施工工艺,结合现场实际工况改造机械设备,创造了高原铁路单日铺轨8公里的纪录。

陈应武介绍,全线建设过程中,先后攻克了玉龙雪山隧道、哈巴雪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及高海拔长大隧道、大坡道长轨运输和推送等技术难关,修建的虎跳峡金沙江铁路大桥创造了3项世界纪录,全线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4项,省部级工法39项。

驶进“雪域高原”的CR200J1-D型复兴号动车组是一款针对丽香铁路沿线高原、高寒环境设计的动车组。列车编组9辆,定员676人,全长236.7米,最高运营时速160公里。动车组整车涂装以“中国白”为底色、“中国红”为腰带、“国槐绿”为窗带,用长城灰进行点缀,整体外观大气优美。车体外观采用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外形,减小了运行阻力。

动车组采用鼓型车体,车厢更加宽敞,能够为旅客提供更舒适的旅行空间。动车组采用1节动力车、7个拖车、1个控制车的编组形式,动力车按适应4000米海拔设计、拖车和控制车按适应3500米海拔设计,拖车车厢设有2+3配置的可旋转二等座椅,为旅客带来更人性化的乘坐体验;控制车设有一等座区和商务区。动车组拖车配有餐吧车,设无障碍座椅和无障碍卫生间,并配有呼唤按钮,满足残疾人乘坐动车组需求;无障碍卫生间设婴儿护理台,提供婴儿卫生处理空间。

为适应丽香铁路特殊运行条件,整列动车组提升全车密封性能,增加了压力波保护控制系统,能够在列车出入隧道或会车时,根据头车信号及时关闭空调新风口和废排风口,避免外界空气压力急剧变化对车厢旅客造成不适,提高乘坐舒适性。同时,因高原地区沸点降低,电热开水器增设自动保温及低温排水功能,能保证储水箱水温达到95摄氏度以上,提升旅客供水品质。中国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部客车科科长王铭初说:“该动车组多项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藏族群众在香格里拉站载歌载舞。姚巍 摄

造福人民的幸福路,助力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州府香格里拉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

丽香铁路途经地区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1.1%;覆盖人口162万人,占云南人口总数的3.4%。

丽香铁路建成通车,不仅仅是139公里新线的建成运营,更为重要的是雪域高原迪庆连通了全国铁路网,大大提升了沿线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更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是云南最具优势的资源。对迪庆而言,旅游业就是能带动全盘发展的引擎。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建成世界顶尖的旅游胜地,交通基础设施是关键。丽香铁路开通,不仅连通了全国铁路网,甚至通过中老铁路、中越米轨铁路等连通国外,让世界了解香格里拉,让香格里拉走向世界的时空距离更近了。


丽香铁路香格里拉站。杨紫轩 摄

迪庆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马古道”等多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也汇聚了虎跳峡、松赞林寺、梅里雪山等多个景点,国道214段也被誉为“中国最美、最低调的景观大道”,被誉为云南旅游皇冠上的明珠。

动车开进香格里拉,这些世界的旅游胜地,必将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迪庆也将以更高的发展质量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大香格里拉旅游圈”。

今年以来,迪庆州旅游业快速复苏、加速回暖,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深度体验世界的“香格里拉”的美好。

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村民段淑英对铁路通车很是期待。今年8月,她家的农家乐完成改造投入使用,扩建后有30间客房,还能接待20桌游客就餐。“我家离虎跳峡景区只有20多公里,铁路通车后能带来更多游客,生意一定会更红火。”段淑英说。

今年10月,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11月20日,昆明至北京世界的“香格里拉”冠名列车首发仪式在昆明南站举行,拓展了迪庆与全国各地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全新视域,赢得国内外游客广泛好评,为迪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将进一步推进迪庆州全域旅游发展。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迪庆旅游积极转型升级,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以松赞系列为代表的半山酒店蓬勃发展;引入全国首个以新能源电动车为主要布局的绿色自驾旅行产业;在维西县塔城镇主动发展民俗、民宿旅游,让乡村旅游收入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

丽香铁路丽江站。杨紫轩 摄

迪庆藏族自治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仅仅是这些还不够,既然是要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就需按一流标准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高端酒店、提高管理水平,以高品质取胜,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复兴号”动车行驶在金沙江特大桥上。陈畅 摄


神奇壮美的生态路,守护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山水

丽香铁路连接丽江古城、拉市海、玉龙雪山、虎跳峡、哈巴雪山、香格里拉等自然保护区和多处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沿线人文底蕴丰厚,自然生态神奇秀丽,被誉为“美丽云岭天路”。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迪庆属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带,是我国长江、澜沧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州森林覆盖率77%,生态保护红线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7.29%。雪山、湖泊、草甸、湿地……太多天赐美景点星罗棋布地缀在铁路沿线,想要它们永驻人间,需要不懈地努力保护。

正因如此,铁路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开工建设以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绿色生态、环保达标的高原铁路为目标,全力打造美丽丽香铁路。

哈巴雪山隧道进口位于虎跳峡旅游风景区和金沙江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为了保护好这里的环境水源,建设中设计了一座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站。

可清晰看到,一座一根粗壮的管道从隧道内探出,接入污水处理站的前置沉淀池。隧道涌水和施工废水在此初次沉淀,过滤碎石泥沙等颗粒物,再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水还要经过末端的三级污水沉淀池进行沉淀。经过处理的废水再用于施工现场、拌和站等区域的洒水降尘,实现在工区内循环使用。

施工废水循环使用,废土弃渣则集中统一处理。丽香段金沙江特大桥两岸分别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桥梁选址弃渣场时远离环境敏感区,按照“先挡后弃”原则,优先施工挡护工程,尽可能多地剥离地表土,然后从低到高分层弃土。弃渣完成后,再按照复垦方案,用剥离的表土及时覆土复绿。

丽香铁路小中甸站。周涛 摄

据统计,全线在文笔海、拉市海、虎跳峡等环境敏感区共建设12座污水处理站,修建40余座沉淀池,支砌挡护设施约10.5万立方,绿化种植约18.7万平方米。

“从设计到施工,铁路站房建设始终贯彻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理念。”中铁城建丽香铁路项目部经理刘龙飞介绍,站房设计秉持“一站一景”,独具民族文化特色,每一座车站都是丽江市和迪庆州的城市新地标。同时,铁路各车站全部实行电子客票等服务,沿线车站与市政配套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实现了便捷换乘、无缝衔接。

全线一站一景,成为靓丽的“城市会客厅”。拉市海站毗邻丽江市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拔2487米,站房外观设计体现“山与水”元素,映衬壮丽的玉龙雪山、美丽的高原湖泊拉市海,汇聚成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小中甸站海拔3248米,以“高原上的屋脊”为设计理念,站房轮廓起伏舒展,颇具雪山神韵。香格里拉站海拔3274米,站房融合藏式建筑元素,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独特性,宛如一幅“飞檐化彩云”的天然画。

在铁路建设中,参建各方坚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优先,克服高原环境复杂、生态脆弱等困难,全力打造一幅钢铁长龙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的和谐画卷。

丽香铁路“复兴号”动车乘务员。姚巍 摄

民族团结的示范路,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标杆

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全州辖香格里拉、德钦县、维西县三个县市,总人口40多万,生活着藏、傈僳、纳西等9种世居民族,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8.3%。

丽香铁路串起的不仅仅是天赐的自然美景,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铁路穿越我国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数十个民族聚集地。

动车开进香格里拉,边疆从此不再遥远。坐着飞驰的动车或走亲访友,或外出求学经商,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新选择,极大了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共同团结进步,大家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今年39岁的藏族青年七里培楚2016年进入云南电网工作,2021年选择到铁路工作,得知丽香铁路将开通,他便提交申请,决心要去海拔最高的香格里拉站,为家乡百姓服务。

七里培楚的妻子张雪是汉族,来自湖南。与七里培楚结婚后过着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忙过这一段时间,我们要带着父母和妻儿去昆明,因为父母一辈子还没有坐过火车呢。”七里培楚说。

“让雪域高原乘车体验更美好!”今年40岁的陈明钦,是一名彝族动车司机,也是丽香铁路开通运营的首发司机。今年正好是他参加工作的第20个年头。在丽香铁路冷、热滑试验前期,陈明钦便和其他9个标准机班的18名机车乘务员来到丽香铁路担当施工机车值乘任务,先后完成隧道有毒有害气体试验、隧道长轨运输试验等。

丽香铁路线路坡道起伏大、沿线温差和海拔差较高、桥隧占比大,这对列车安全平稳操纵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首发车司机,我将继续通过技术攻关改进列车操纵技术,确保旅客列车安全平稳、舒适正点。”陈明钦说。

“动车开进香格里拉,意味着家乡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将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投资者来家乡投资兴业,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今年29岁的藏族唐燕开心地说,“作为一名铁路售票员,我将用心服务旅客,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感受到香格里拉的热情。”

丽香铁路香格里拉站。周涛 摄

玉龙雪山隧道内,昏暗的头灯照亮狭长的轨道,彝族小伙陈龙手握道尺,三步一弯腰,一边测量着轨道几何尺寸,一边在轨枕上标注着误差,为身后改道的人员提供精准的调整数据。“我们干的活是在钢轨上‘绣花’,每次调整都是毫米级的微调。”

为更好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紧密围绕“火红石榴籽、民族一家亲”主题,充分汲取当地民族纹饰、仿生图形等辨识度高、特色凸显的文化元素,在服务台、进站流线、候车大厅等旅客易聚集停留的区域,打造民族团结留言打卡墙、“同心圆”民族团结窗花。

同时,结合沿线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旅客出行人数多等实际,对铁路《服务用语提示卡》《购票乘车流程图》进行民族语言翻译,依托民族服务岗,每班安排一名民族职工身着当地民族服饰,开展针对性服务。


文旅头条通讯员 张伟明 文

责编 田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