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一座和谐共荣的民族团结典范之城

思茅区是普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着汉、彝、哈尼、傣等26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彝、傣、哈尼、佤、布朗、回、拉祜、白族8个。在思茅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美丽家园里,各族人民在长期交融中共同发展进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构筑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了一座和谐共荣的民族团结典范之城。

(民族团结一家亲 李平 摄)

1920年以后的近三十年,思茅成为远近闻名的“瘴区”。据一些书籍记载,直到1951年西南军政干部学校90人在思茅集训时,都曾写下“屋存人亡几度秋”之句,字里行间中记录的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思茅,老照片中只剩片瓦残木的思茅老街。

(1986年的思茅老街 李晓文  摄)

(当年的思茅老街:五街,如今已变成“五一”步行街 李晓文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南下驻守、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如今静静躺在这块土地上的三大水库——洗马河、梅子湖、信房水库,就是当年军民一心拦河围坝兴修水库的经典之作。

(1955年军民共建洗马河 洗马河水库管理局供图)

(1957年表彰洗马河水库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洗马河水库管理所供图)

(2022年的洗马河一角 丁方侠 摄)

思茅城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曾经是义务劳动、兴修水利的一员。曾经在思茅总站工作、今年88岁的杨名媛回忆当年参加义务劳动时说道:“一大缸白饭填得满满的,够一天吃,早上坐着大货车去,晚上回来。劳动结束中午吃饭的时候,每家都会拿出自己家腌制的腌菜,大家聚在一起吃。”

当年几乎所有总站的女工们在工作、照顾家庭、抚育孩子之余,都参与了全城义务劳动,热情程度之高、劳动力之强,令人钦佩不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共建改变了思茅城昔日喝水靠井、灌溉靠天的历史。1955年拦河围坝修建的洗马河水库史称胜利水库,如今已成为思茅人游玩的好去处,也成了游子心中乡愁的记忆。

(梅子湖 思茅区方志办供图)

(信房水库 李平 摄)

在党的领导下,思茅区各族群众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设出一个“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荣誉人民筑”的开放城市,这里无疑是一个温暖的、勤奋的融合之城。

(茶马古城群众篝火晚会 李平 摄 )

在这个温暖的城市里,思茅人民感受着四季如春的魅力。在茶香、咖香弥漫的城市里惬意地“左手咖啡右手茶”,过着悠闲、安甜美的生活。

(宜居之乐 李安强 摄)

(樱花盛开 李平 摄)

(黄花风铃木 胡雪英 摄)

(凤凰花开 胡雪英 摄)

一百年前的思茅城范围很小,南北都是人迹罕至的草丛和灌木林。一百年后不仅有条条大道穿城而过,还有城北的茶马古道旅游景区的观光索道、茶马古道遗址景观、马帮文化表演……

(茶马古城 丁方侠 摄)

城中的茶马古镇茶号林立,六大茶类竞相售卖,人们在琳琅满目的茶种类中饱了口福。

(茶马古镇 李平 摄)

城南的普洱茶小镇初见雏形,南北的夜间集市竞相绽放,人们在热闹的集市小摊里,一杯咖啡、一杯茶,一首原生态歌曲,三五好友,白天的繁忙和疲惫都被夜间的烟火气治愈了。

(夜间集市 李平 摄)

记忆中会馆林立的老街也不再孤单,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携鲜花和咖啡住进木屋和古院子,街巷里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青春的气氛使得原本狭小的巷道充满期许,老街不老,它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戴家巷一角 雷小贤 摄)

思茅城变大、变美了,是几代思茅人的努力。1969年上海姑娘黄静英来到这座小城时只有16岁,从一个懵懂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参与边疆建设、服务边疆的优秀组工干部。而今,她们一家三代都生活在这座小城,她在思茅这座小城生活近五十年,作为众多平凡岗位上的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参与和见证这个城市的发展。这个城市的人们善良、淳朴,接纳了她这么一个外乡人,她也成为建设小城的一员。晚年的她,打球、唱歌忙得不亦乐乎。经常会接待一些从上海来的朋友亲人,他们都觉得她的生活太充实了,精气神也好。思茅有很多这样的外乡人,他们俨然成了思茅人,只是未改的乡音证明他们跋涉千里来到这里建设边疆,各民族在这里团结一致,这里无疑是一座温暖、勤奋的融合之城。

(各族群众集聚万亩茶园 思茅区委统战部供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思茅区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人们自得其乐的民族团结之城。思茅区的人口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600多人,到2000年的17万人,再到2022年的40万人,从满目疮痍到花开四季、茶咖盛行,便是最好的见证。如今,各民族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思茅区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


通讯员 纪梅 文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马永虎